<
y2h1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五代十国往事 > 第35章 蕲州招安
    王仙芝、黄巢从山东转寇河南,祸水西迁,直接威胁到了东都洛阳。长安震怖,急忙调兵遣将,组成一道坚固的防线,保卫洛阳及长安。

    而王仙芝和黄巢则在一次又一次地侥幸逃亡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并且将在未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仙芝攻打郑州,未能得手。于是群盗化整为零,蚁聚河南,烧杀劫掠,以至于生人几尽。

    王黄之祸,甚于蝗虫。蝗虫过处,庄稼颗粒无收;王黄草贼过处,活人全无。这也是我始终不愿将其称为起义军的原因,真不明白他们的义到底体现在哪儿。不过很多人习惯把一切与朝廷作对的暴动称之为农民起义,故而也将这次民变称为王仙芝、黄巢起义。

    对历史,我们应当保持敬畏之心。实事求是,就是对历史的最大敬畏。盲目从众,人云亦云,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所以,我坚持把唐末的这次暴动称为民变,客观公正,就像把桂州的那次兵变称为庞勋之乱或庞勋兵变而非庞勋起义。前文和后文中为了记叙方便或者手滑,可能也会称之为起义军,但这绝不代表我对他们的肯定。

    各路官军严阵以待,严防死守,但收效甚微。

    一来是贼军飘忽不定,四散劫掠,见到朝廷军队就一哄而散,不与官军打团;二来是即便官军捕捉到王仙芝主力,王仙芝也会破财消灾,把劫掠来的战利品丢弃在道路两旁,朝廷军队便会争相抢夺财物,贼军趁机溜走。

    不得不说,王仙芝、黄巢成长迅速,把唐末各藩镇兵的弱点拿捏得很到位。诈降缓兵、破财消灾这些小伎俩更是玩儿得炉火纯青。

    王仙芝、黄巢在河南、安徽、湖北一带流窜,以打砸抢烧为主要战略目标,干一票就走,就像之前和之后的所有农民起义一样,带有浓重的游击战色彩。

    在古往今来的农民起义中,王仙芝黄巢的运气显然是最好的。因为在他们搂草打兔子的时候,着实打到了两只肥兔子----汝州刺史王镣、蕲州刺史裴偓。

    在与朝廷的武装斗争中,执刺史、杀刺史只能算作是小插曲,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两只兔子肥就肥在人际关系上:汝州刺史王镣,是当朝宰相王铎的堂弟;蕲州刺史裴偓则是王铎的学生,裴偓进士及第那年的主考官是王铎,师生关系甚铁。

    活捉他俩,尤其是王镣,就等于握住了宰相王铎的命根子。

    如果这两位能够顾全大局,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痛斥王黄逆贼无礼,然后英勇就义的话,历史也许就会发生重大的改写:宰相王铎身负国仇家恨,坚定地成为主战派,朝廷上下同心,王仙芝黄巢被很快镇压

    只可惜,王镣和裴偓都是软骨头。

    他俩被擒之后,第一反应都是向草贼摇尾乞怜。特别是裴偓,主动帮王仙芝起草招安求官的奏章。

    宰相王铎也因私废公,在朝中极力鼓吹和平招安政策。

    在当时,多数朝臣还是主战派的,认为王黄之辈不过是区区草贼,一群河南、山东饥民而已,其实力万不可跟庞勋相比,庞勋主力是徐州武宁军、银刀军等正规军,且与徐州一带驻军盘根错节,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和社会基础。

    先帝拒绝赦免庞勋,一年的时间就把庞勋叛军铲除。庞勋都能剿灭,王黄之辈亦有何不可?今日若赦免王仙芝黄巢的谋反大罪,还给他官职,不就等于鼓励百姓造反吗?

    然而在这种全员主战的氛围中,朝廷却最终采取了招安妥协的态度。

    这是因为王铎集团里应外合。朝内有王铎积极运作,朝外有王镣、裴偓配合造势。

    不要小瞧王铎同志蕴含的政治能量。

    王铎同志出身官宦世家,父亲王炎、祖父王恕、曾祖王升、高祖王琎、天祖王满,全是做官为宦的,官职当然是有大有小的。

    他的伯父王播,做过宰相;叔叔王起,做过宰相;堂兄王龟,同州刺史;而另一个堂兄,就是我们熟知的王式,镇抚安南、平定裘甫、屠灭银刀军的那位仁兄。

    别急,有人也许会对王铎家族世系有所异议,下面就来答疑解惑,以三本权威史书作对比:

    《旧唐书》:播子式,弟炎、起;炎子铎、镣;起子龟;以弟铎在中书;龟兄式。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ss="list-inline">

    </ul>

    /74/74669/22833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