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2h1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五代十国往事 > 第546章 二安之叛7
    得到安重荣叛变的消息后,石敬瑭调兵遣将,积极应对。命杜重威挂帅出征平叛,命安州节度使马全节为副司令。

    很明显,又是让马全节带飞杜重威躺平蹭经验。很多时候,统帅都是挂职而已,真正出力的是副统帅。

    天福六年(941)12月13日,镇州叛军与朝廷大军在宗城(今河北省威县)西南方遭遇,随即爆发了激烈的交火。

    安重荣人多势众,摆出偃月阵。

    偃月阵如同“”,开口冲敌人,主将位于中心的拐角处,协调指挥两翼。该阵型又像一个大口袋,把敌人引诱进中心看似薄弱的地方,然后两翼包抄,把敌人包饺子;如果敌人分别攻击左右两翼,则两翼既可以相互支援,又可以变阵为圆形阵(先由变成,然后再迂回合围成○),把敌人包围在圆心。

    其缺点之一就是需要足够的兵力,《孙子兵法》云“十而围之”,否则薄皮大馅儿,势如作死,敌人随意选个方向就可成功突围。

    在这次遭遇战中,安重荣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故而摆出了非常自信的偃月阵。

    绣花枕头杜重威同志运筹帷幄,非常配合地一连发动了三次毫无意义地试探性进攻,帮安重荣验证了偃月阵的无敌优势,成功地主张了敌人气焰,有效挫败了己方士气。

    于是,杜重威就决定避敌锋芒,打算下令撤退。

    指挥官王重胤赶忙制止,说两军已经进入战斗范围,此时退兵乃兵家之大忌,敌人趁势掩杀,我军必然四散惊逃,撤退是不可能撤退的,只能是溃退,一溃千里,就完犊子了。眼下应该分拨精锐力量,分别攻击敌人的两翼,我愿率领契丹骑兵冲击其中坚,唯有这样,才能使之自乱阵脚,我军才能胜利。

    实际上,王重胤的意思是用自己当鱼饵,主动投送进敌军的口袋,引诱敌军两翼向中心合拢,然后我军迂回到最外侧,形成对敌军的包围。

    我们简单做个简笔画,形象地勾勒王重胤的破阵方案:

    初始:三

    布饵:二一

    投饵:二一二

    咬钩:二三

    二日

    收网:亘

    偃月阵的精锐力量全在中间,与主将在一起,因为这是他们的诱饵,必须抵挡住敌人的冲击,并拖住敌人,才能让两翼合拢夹攻。

    王重胤的计策就是带着精锐契丹铁骑,冲击这个硬骨头,被敌军两翼合围后,自己虽然身陷重围,却也使得敌军较为薄弱的两翼暴露在友军面前,使“二”吃掉“日”。

    杜重威欣然接受这一建议。于是王重胤视死如归,率领契丹骑兵连毅然决然地一头扎进敌人的预设陷阱中,为战友争取战机。

    镇州兵果然中计,跟王重胤的推演一样,双方迅速演变为“亘”形屠杀阵。镇州兵这才意识到遭中央军套路,小丑竟然是自己,于是士气受挫,开始向后退去,稍稍显露出了败相,战场天平逐渐向着中央军一侧倾斜。

    就在这关键时刻,战场上出现一个小插曲,直接导致镇州叛军的全线崩盘,一泻千里。

    话说安重荣发迹之前有个好朋友——赵彦之,二人当时属于低级散员指挥官(没有兵权),二人情投意合,十分交好,估计也发下过类似于“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后来,安重荣在河东战争中押对了宝,一下子跃升为镇州节度使。作为患难之交的赵彦之,还在关西地区继续当散员指挥官,混吃等死,听说铁哥们儿发达了,于是不远千里,从关西地区前来镇州投奔,求兄弟拉自己一把。

    安重荣非常高兴,“有我一口吃的,就有兄弟你一口吃的。咱哥们儿谁跟谁呀。”安重荣确实厚待赵彦之,让他负责招兵买马,为自己扩充实力。

    赵彦之也非常高兴,但他不知道一条政治潜规则,越是龙潜时的贫贱兄弟,越会遭到猜忌,之前我们已经分析过很多军政实体的政治斗争,其中“从龙派”“功臣派”“元老派”向来是头号打击对象,反倒是降将更受信任和重用。在商业活动中,创业集团也难逃这一规则。

    一般来说,一把手们会在物质条件上给予从龙元勋们丰厚的待遇,却不给实权。所以安重荣虽然给予了赵彦之丰厚的待遇,却在起兵叛乱时,只给了赵彦之一个很小的职位,这让赵彦之非常痛恨。

    如今两军胶着,正在这极为关键的时刻,赵彦之忽然率领部众卷旗策马,向后晋中央军狂奔,临阵投降。

    赵彦之临阵投敌,不仅破坏了镇州兵的阵脚,更是重挫镇州士气。安重荣闻之大惊,竟然躲进后面的辎重队伍中,悄悄溜走。

    安重荣的这一逃,使得镇州兵彻底崩溃,将士们无心恋战,纷纷投戈弃甲,四散奔逃。

    后晋中央军趁势掩杀,一口气杀敌一万五千人,安重荣刚刚收拢残兵败将,退保宗城县城,中央军并没有给他留有喘息之机,连夜追击,发动夜战,于当天晚上三更时分攻破县城,缴获战马三千匹,绢三万余匹,以及其他辎重若干,安重荣部将史虔武自缚而降。

    最后,安重荣只带着十几个贴身骑兵逃回镇州,闭城坚守。

    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比中央军先一步抵达镇州,气温骤然下降,镇州守军被冻死近两万人。

    据说在安重荣裹挟着饥民南下时,就有民间高人预言安重荣必然惨败。因为安重荣姓“安”,与马鞍的“鞍”谐音,鞍得背而稳,及鬃则危。所以安重荣如果经贝州而下,是为鞍得背,而他偏偏借道宗城,是为鞍及鬃,所以必然完蛋。

    谐音梗真的不是近些年才火爆网络的,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就玩儿得不亦乐乎。

    冀州刺史张建武率本部兵马攻克了镇州成德军治下的赵州,打开了通往镇州的南大门。

    阵前起义的赵彦之所率领的部队,其铠甲和鞍辔上全都镶嵌银质装饰物,杜重威竟然图财害命,把赵彦之和他的部队全部诛杀,夺取他们的财物。

    /74/74669/2365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