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明杰现在只期望,这位大师真有几分本事能解决眼下困境,救他那位好友一命。

    虽然不想承认,但他真心觉得,她这一走,带了他的命和魂也一起走了。

    他真心怕那个时候的裴郁宁。

    老和尚放下木鱼,口宣佛号,道了一声阿弥陀佛,“施主所想,老衲心中明白,但众生各自有道,命数不可改。”

    郑明杰完全不明白这人的意思,但命数这两个字着实让人心惊肉跳,于是他问得也是满心忐忑,“大师所说的命数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嘴角一点慈悲笑意,“家主人杀星降世,刑克六亲,孤星之命,如今已得半生和暖安宁,该知足了。”

    大雍朝佛道盛行,盖因这些和尚们确实有几分本事,郑明杰自己也是佛缘信徒,但猛然听到老和尚的批命,还是大大的吓了一跳。

    不过惊吓过后,他就只剩心慌,杀星降世除了裴郁宁不做他想,但那未尽之意是什么意思?

    “还请大师明言告知,我这位好友该如何度过眼前困境?”不管命数如何,裴郁宁半生杀戮是事实,但他并非孤星之命,有妻子有儿女,即便儿女不那么亲近不招他喜欢,但他确实有一位爱妻相伴半生,一路行来即便荆棘坎坷,仍旧不离不弃。

    老和尚起身走到窗前,推开门窗,外面大雪纷飞,冷寒刺骨,檐廊下白色灯笼摇摇晃晃,孤冷哀戚,入目间全是惨淡白色。

    “还请大师指一条明路。”郑明杰再行一次大礼,只望这看似有几分本事的老和尚真能给出一条明路。

    “杀星降世,煞气盈天,他拘了她的魂魄,她就走不了,”老和尚回转身,眉间终于多了一丝不忍,“女施主满身福报功德,不该落此下场。”

    郑明杰听完不止心头剧震,就连脑子都开始抽抽着疼了起来,难怪,难怪,他那么扣着她的棺材,就是不想放她走。

    此刻他已经不想去想这是有人故意妖言惑众或者老和尚别有居心了,郑明杰满脑子都是让人赶紧放了她走。

    裴郁宁就算心中再有她,也不能如此行.事。

    佛家最相信因果轮回,他自然也信,他这么扣着她,不放她走,决然不是好事!

    “大师,”郑明杰嗓音干涩许多,“我这位好友甚是看重他那位夫人,他心智颇坚,无人能劝,还望大师给个解决之法。”

    老和尚摇头苦笑,看来也很是为难,“若非不忍那位女施主一身福报功德却被拘于此,我本不愿干涉红尘是非。”

    “但若是这样下去,她恐怕即便入了轮回,满身福报功德也只怕消磨殆尽。”

    “大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郑明杰苦劝,“他定然是放不开她的,还望大师指条明路,别让他走了邪路。”

    “杀星降世的将星,他若失控,这世间也会不安稳。”老和尚苦笑,“若非如此,老衲也不会留下。”

    “大师的意思是,有解决之法?”郑明杰打起精神。

    “法子是有,但同样凶险,以那位的脾性,定然是会同意的,”老和尚脸色多了两分苦色,“我只担忧,那位女施主并不愿同他再续前缘。”

    郑明杰心头咯噔一跳,再续前缘这四个字实在太刺耳了,他有点不敢往下听了,只觉得会是可怖之事。

    但显然有人不这么想,门口传来有些嘶哑低沉的男声,“你说我听。”

    老和尚悲叹一声,重新闭目安坐敲起了木鱼,若非在山中算出世间有大动荡,他本不必出世。

    这颗杀星从降世起,他就一直看着他的本命星,结果半生过去,却始终和暖安宁,他只能认为是天意。

    天意之下,命数才可改。

    如今他来到这里,也是天意,而非命数。

    天意如此,他自当顺应天意。

    “裴施主,还望不悔。”看着那人坚定眼神,他只能如此劝诫。

    裴郁宁站在门前,雪色天光下,他神情冷凝如冰,“只要能同她再续前缘,我绝不悔。”

    “痴儿。”老和尚叹息一声,念起了经文。

    窗外鹅毛大雪再度纷纷扬扬,掩盖了天地间的一切,只留下满目凄怆白色。

    作者有话要说:  发前几章是因为我把设定补完了,原本应该写在第二卷开头的,番外涉及的人物也是第二卷的,不过发都发了,大家爱看不看,反正等举报事件完结之后我就能改了

    不过感觉好像要拖上很长时间,对于性子急躁的我而言,感觉好暴躁啊,不过还好,我还是努力码了一章番外

    ☆、2-3前世番外

    幸福归根到底是乏味的, 它是一日一日不断重复的平静日常,是静默无声之下的满足。

    幸福的生活会让人变得迟钝而不自知,将一切美好变得变得模糊平凡, 从而让人不知不觉间逾越贪婪之心,跨越不该触碰的界限。

    直至有一日, 这种逾越彻底毁了曾经的幸福与平静。

    ***

    成希二十五年,望京城,天降小雪。

    这是望京城外的一座温泉庄子,冬日里天气寒冷,京里前来消遣度日的人比往日里更多。

    氤氲温泉雾气中, 小雪伴随着北风在泉眼上方化作水滴,落入水面,引起圈圈涟漪。

    附近的华美观景亭里,两人对坐,红泥小炉煮酒, 畅谈今朝。

    宁静雪夜中,疏林暖酒,梅影横斜,别有一番味道。

    “敏之难得今年能回来京城,我们怎么也要好好聚上一聚。”难得见到多年未见的少年好友, 裴祺祯十分开心,因此一早就送了帖子过去请人前来相聚,倒没想到好友如此领情,果真就来了。

    当年诸多同窗好友中, 只有余喆这位好友官途坦顺,如今不过才三十一岁,就已官拜二品吏部侍郎,是年轻一代中备受老狐狸们青眼的优秀人才。

    即便有再多的人议论他年纪轻轻就升了高位,但私下里谈及这位年轻吏部侍郎的功绩时,还是个个要点头称赞竖大拇指的。

    从前朝开始,大商们就不被允许入仕,虽说到了本朝,禁令有些松懈,并未言明商人子弟不许为官,但从开国太.祖到现在的永德帝,商家子弟入仕仍旧困难重重。

    商人不可入仕,是官场之中人人心中明了的一道规矩。

    即便如今这规矩有所松懈,但朝堂内外官员们仍旧十分抵触,这同之前永德帝支持北地十三行崛起是完全不同意义的事情。

    他们可以容忍永德帝另设商市小朝廷掌控国家根基,但却决不允许商人入仕动摇根本。

    如此一来,多年来十三行这些人除了在商市上有所作为,但再难有寸进。

    不过,无法入得仕途的商家子弟,如今眼光也多不再局限于朝廷之上,而是开始扬帆出海开拓海路,或者远走西南西北,拓展大雍版图,重开盛世商路。

    据说神威侯夫人死前曾将裴家在西北经营二十几年的商路双手奉于帝王,还曾交托一封万言书,商路易主这是所有人都看到的,至于万言书,只存在于传说中。

    但传说之中,这封万言书曾言及大商们的日后出路,颇得帝王心意,就如今永德帝对大商们开拓盛世商路之举的支持与默认,显然,很可能有这么一封万言书。

    毕竟,于商事上,很多人都清楚,这位永德帝和那位骠骑大将军两人是同一个模子行.事,做买卖从来都赔。

    在北地十三行未筹建之前,就有小道传言说那位侯夫人是七皇子的钱袋子,但这流言太过失实,很难让人信服。

    但在永德帝登基之后,确实没人再敢拿这些银钱之事糊弄他,帝王身边精于商事的人颇多,且每一个都大有来头,想要糊弄这位帝王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心有盘算的众臣们的血泪教训。

    如今,就是在这样一个官场中,二十三岁的余喆提出了“农商令”,打开了商人子弟入仕途的一个小缺口。

    但即便仅是一个小缺口,仍旧让不少人趋之若鹜。

    毕竟从前只是有希望,有可能做官,现在是只要合乎考评条件,必然能做官。

    无论是前朝还是本朝,历来重农事,余喆所做的就是给这些商人们指了一条明路,做好农事,再谈进阶之路。

    只有重农事,这大雍朝境内四地才会不再缺粮,无论是旱灾洪水抑或地动,朝廷才能施力救人,平四方安宁,得百姓信任,为帝王谋天下福祉。

    况且,近些年来因大商们四处开拓商路,很是带回了不少异域奇种,可以说,朝廷内外振兴农事的决心与热情从未如此之高。

    即便整体气氛与心态而言,官员们不愿商人子弟入仕,但人与人之间千丝百缕的复杂关系,金银钱财的诱.惑等等,这些都注定了商人子弟入仕本就有极大可能。

    而替他们彻底打通了这一坦途的,正是如今官拜二品吏部侍郎的余喆。

    因此,无论是南地北地的诸多大商们,还是因农商令获益的各地百姓官员与帝王,在对待这个人上,态度都是褒扬赞誉多过贬低申斥的。

    尤其是,余喆联合诸多学子与官员实地考察诸多北地南地商镇,写就的调查书早已呈上御案,传遍天下,但凡只要看过这些调查书的人,就得承认,农商令利大于弊,切实可行。

    这是大雍国力再度上升一个台阶的重要契机,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因私心而反对的某些人,甚至在后世可能会被钉上佞幸、昏聩无知的耻辱柱。

    这实在是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进步的一大举措,是决然朝着光明前进的决心与意志的体现,但凡心中真有家国的人,为着这件事,只会日夜思虑周全之法,而不是百般阻挠只为个人私利。

    如今,八年过去,余喆重回望京,这也意味着农商令之事尘埃落地,试行推举一事再无转圜可能。

    “敏之?”裴祺祯看着怔楞发呆的好友,笑着叫了一声。

    余喆收回望着京城侯府方向的视线,朝好友笑了笑,饮了杯热酒,“十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回来。”

    她已经逝去十年,他却依旧记得清楚。

    裴祺祯看着眼神惘然的好友,有些失笑,“敏之甚少如此感伤,少见。”

    余喆从来都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无论是少年时代还是现在,都不是一个沉浸于过去的心怀感伤之人,猛然见到好友这副模样,裴祺祯心里颇为感叹。

    “感伤?”余喆笑了笑,深深看了一眼面前的曾经好友,语调轻忽,“我不过是想起了故人,心中思念她。”

    “如今我回来,是因大事已成,这时候去看她,我才能觉得问心无愧。”

    裴祺祯听得好奇,不免多问一句,“你这个故人,我认识吗?”

    余喆笑意更深了些,眼神却有些冷,“何止认识。”其他的却不打算再多说了。

    有些事情他明白就好,不需要对人多言,尤其是面前这个人。

    他也不配听他说那些话。

    裴祺祯看着神色冷淡许多的好友,楞了一下,这是怎么了?

    他本还在疑惑,观景亭附近响起了人声,裴祺祯一听就知道他那位操心的奶娘又来看他了。

    果然,盈盈灯火中,一群丫头簇拥着一个华服老妇人前来,那老妇人神情慈爱,眼神柔软,看着裴祺祯的眼神满满都是柔意。

    “祯儿,冬日天寒,不宜饮太多酒。”老妇人走至近前,叮嘱了两句,将丫头们送上的雪白锦裘大麾披到了裴祺祯身上,神情很是慈爱。

    奶娘对他的疼爱他一贯都是知道的,也早就习惯,但不知为何,今日在好友面前,裴祺祯难得的有了些尴尬,身子动了动,似是想避开,但最终还是不忍心,任由奶娘将大麾披到了肩上。

    “妈妈,你腿脚不好,还是早些去歇息吧,”他殷殷叮嘱,“等会儿我就和敏之去暖阁,保证不会冷到自己。”

    老妇人摇头一笑,似是无奈,朝余喆行了一礼之后,就带着丫头们施施然远去了。

    等裴祺祯回过神来再去看他那位好友时,却少见的发现他眼神淡漠,嘴角一点嘲讽冷笑,似是很看不上他刚才那副做派。

    于是,他多嘴解释了一句,“那是从小照顾我到大的奶娘,她身子不好,但整日里惦记挂念我,还望敏之体谅。”

    他以为是因为家中人失礼才惹得好友这副模样,却不想对方和他所想的天差地别。

    “裴祺祯,”余喆放下酒盏,站起身看向远方,声音似乎比这隆冬北风还要冷上几分,“我觉得裴大将军不允你再进侯府,真是再正确不错的决定了。”

    听到最后一句话,裴祺祯猛然一震,满脸怒色站起身,看向他那位说了极为失礼之言的好友,“敏之!即便你我曾是好友,我的家事也轮不到你来置喙!”

    “家事?”余喆笑了一下,本就容貌出众英俊潇洒,这猛然一笑,更是神采英拔,尤其是眉心那点朱砂痣,灯光下更是红得惊人,好似会发光的宝石,看的裴祺祯眼睛发疼。